编制按:5月11日,省财政厅厅长王东伟、省财政厅预算局局长马剑平、社会保障处处长董桂生做客河南新闻广播《对话民生栏目》,介绍近年财政支持和保障改善民生情况,回应社会关注的热点民生问题。
记者:王厅长,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您做客节目,您先来给我们从财政保障的角度说说咱们省近几年是如何支持民生工作的?
王厅长:民生问题,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心头事。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其中就包括每年的重点民生实事。我们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责,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2012-2017年,全省财政民生支出累计超过3万亿元,年均增长13.3%,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年均增幅1.7个百分点,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由72.3%提高到77.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就重点民生事实而言,近三年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研究确定的重点民生实事方案,围绕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城乡教育水平、提高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促进农民增收脱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累计完成财政投资超过3000亿元,办成了一批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我省财政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做法,得到了财政部的充分肯定,在2017年底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
记者:马局长,刚才王厅长谈了近年来我们财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整体投入情况,请问我省2017年重点民生实事资金投入是否完成了预期目标?
马局长: 2017年十件重点民生实事确定后,我厅结合2017年省级财政预算安排情况,积极会同省直有关部门逐件实事、逐项来源、逐个市县测算所需资金数额,多次与省直有关部门、市县财政进行沟通衔接,反复修改完善测算数额,研究确定了2017年重点民生实事资金预计落实金额。2017年全省十件重点民生实事预计总投资441.3亿元,经过财政部门和其他单位共同努力,2017年全省共落实资金489.1亿元,整体落实率110.8%,保障了重点民生实事任务的圆满完成。
记者:王厅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届政府接着一届政府干,这其中涉及的资金投入可以说是相当大,作为财政部门,我们是如何运作来保障民生实事落实到位的呢?
王厅长:我们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财政穷省,人均财力、人均支出连续多年居全国倒数第一。为了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省委省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在多年的工作中,财政部门已经探索形成了谋划、筹资、运作、保障的一套机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立科学有效的民生投入保障机制。这里主要有两点:第一,省级层面预算编制时坚持民生优先,足额保障民生实事资金需求,新增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盘活存量资金主要用于民生,确保基本民生支出落实到位。第二,考虑到民生是否能够真正落实到位,主要在基层尤其是县级,县级财力保障是关键。我们健全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增强县级财政实力,为重点民生实事最终落实到位提供保障。二是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虽然我们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省,户籍人口1亿多,常住人口近9600万,人均支出仅为全国地方级平均水平的70%,仅靠财政资金很难满足民生发展的需要。为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我们主要采取了四个方面措施:通过奖补、贴息等方式撬动银行信贷资金,通过政策和机制创新运用农业保险资金,通过规范运用PPP模式和推进基金化改革撬动社会资本,通过奖励补助支持企业开展直接融资。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们鼓励市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加强对财政和社会资金的整合引领,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五年来,全省财政投入资金102亿元,引导撬动村民筹资筹劳、社会资金等投入600亿元,财政资金效益放大6倍,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先后支持974个乡村,建成了一大批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乡村。三是建立健全资金监控体系。资金投入再多,关键还要看效益发挥如何。如果效益不好,不能用在刀刃上,要么造成浪费,民生实事不能取得实效;要么就是资金被挤占、挪用,导致民生实事无法落地。我们根据党的十九大关于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要求,想方设法提高民生资金使用绩效。探索建立“制度+技术”的模式,对财政资金实施精准监控、实时监控。将财政资金分配下达、支出进度、支付流向、具体用途、存储账户等资金运行使用各个环节纳入监控视野、动态预警,对违规操作及时纠偏,对重大问题及时核查。以扶贫资金为例,我们2017年建立动态监控系统,对扶贫资金实施在线监控,促进扶贫资金和项目一一匹配,资金支出进度和项目实施进度一一匹配,全面提升扶贫资金支出使用效率,2017年扶贫资金支出达到94.6%,切实提高了扶贫资金使用绩效。今年4月23日财政部在郑州组织召开了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座谈会,对我省有关做法进行了推广。下一步,我们将把在线监控扩大到所有民生资金,进而再拓展到全部财政支出范畴。
记者:2017年的第一件重点民生实事,也是大家比较关心的就是“全面落实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接下来请省财政厅社会保障处的董桂生处长给我们介绍介绍,在这方面咱们是怎么做的呢,董处长?
董处长:根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的基础上,从2017年起,制定出台城乡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贫困人口、特困人员救助对象、困境儿童中的大病患者发生的医疗费用给予进一步保障和托底。在2017年,各级财政按照60元/人的筹资标准,共为803万城乡困难群众筹集大病补充医疗保险资金4.69亿元,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报销基础上,困难群众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平均提高10.86个百分点,住院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到74.16%,全省报销比例最高达到90%以上,不仅进一步减轻了困难群众医疗负担,而且有效助力了精准扶贫,切实解决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记者:董处长,除了“全面落实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方面,就业创业同样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新增城镇就业110万人也是2017年重点实事之一,在支持重点群体就业方面我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呢?
董处长:一是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我省外出就业农民工近3000万人,随着近年来我省区位优势、交通优势日益凸显,“三区一群”建设加快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全省经济发展后劲十足,我省广大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越来越强烈。2017年我们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投资基金,研究出台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财政政策20条,对创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给予奖励支持,对返乡农民工的创业项目分别给予“三项融资补贴”和“四项创业奖补”。这些措施,有力地吸引和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截至2017年底,全省返乡创业农民工当年新增24.7万人,新增创办企业12.6万个,带动就业255.3万人。二是支持大学生就业。2017年我们安排高校毕业生就业补贴资金7亿元,对1.44万高校毕业生给予见习补贴,对2.6万高校毕业生给予求职创业补贴,开发800个三支一扶岗位、1100个政府购买服务岗和1.5万个特岗教师岗位等基层就业项目安置高校毕业生,进一步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记者:好的,谢谢董处长。王厅长,刚才谈到的看病、就业问题涉及到的都是重点保障群体。近些年,大气污染防治可以说也事关我们每个人,在这方面我们财政部门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改善我们的大气环境呢?
王厅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组织开展了大气攻坚战,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制度机制等一些列措施,圆满完成了“大气十条”考核任务目标。财政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重点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持续加大资金投入。我们在争取近20亿元中央环境污染治理专项资金基础上,又结合我省有7个省辖市在“2+26”城市范围内的实际,经过提前谋划、认真准备,2017年成功争取郑州、开封、鹤壁、新乡4个城市纳入中央财政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占全国入选城市数量的三分之一,3年获得中央财政奖补资金66亿元。通过试点工作开展,上述4市冬季燃煤污染源进一步减少,为从根本上缓解雾霾问题奠定了基础。今年,我们正会同有关部门争取将安阳、濮阳、焦作其余3个通道城市全部纳入试点范围。二是运用财税政策助力大气污染防治。2017年,我们在深入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我省大气和水污染物适用税额等意见方案,经省政府、省人大审议通过。我们在确定适用税率时,既考虑适当提高纳税人的排污成本,又充分考虑我省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经营状况,最终制定的税额标准分别是大气污染物每污染当量5.6元,水污染物每污染当量4.8元。实施环保税,一方面把约束污染物排放的方式由行政手段提升为法律手段,在法律上起到稳定器作用,有效解决排污费制度存在的执法刚性不足问题;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税收优惠的杠杆调节作用,如果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工艺,主动减少污染物排放,将获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这样就形成了有效激励约束机制,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建立绿色调度机制。根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我们按照“谁污染、谁赔偿、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修订完善空气和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在全国率先实施大气和水环境月度生态补偿制度,对大气主要污染物月度浓度平均值超过考核基数或水质下降的省辖市、省直管县,实施生态补偿金扣缴措施;大气主要污染物月度浓度平均值低于考核基数或水质上升的省辖市、省直管县,实施生态补偿金奖励措施。通过进一步健全制度措施,财政激励和约束力度进一步加大,2017年5月-2018年2月,我省累计扣缴空气和水环境生态补偿金近2.6亿元,奖励近2.1亿元,调动了市县政府大力实施环境治理的积极性。
记者:王厅长,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方面就是脱贫攻坚。脱贫攻坚不仅仅牵动着省委省政府的心,更是事关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但脱贫攻坚中产业扶贫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我们财政部门针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样来应对的呢?
王厅长:截至2017年底,我省还有51个贫困县、3723个贫困村、221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2.57%,脱贫攻坚任务重。要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就必须授人以渔,发展产业扶贫,让建档立卡贫困户能够找到致富途径。资金缺乏是发展产业扶贫一个大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会同相关部门,制订下发了《河南省扶贫小额信贷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以金融服务体系、信用评价体系、风险防控体系、产业支撑体系为政策框架,综合运用贴息、担保、风险补偿等方式,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向贫困户发放贷款,向扶贫龙头企业发放贷款,形成了“政银联动、风险共担、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卢氏模式”,目前已在全省推广。截至2017年底,全省小额信贷扶贫规模达246.7亿元,比上年增加211.7亿元,增长6倍,带动贫困户50.6万户,贫困户获贷率达41.1%。“卢氏模式”的成功并及时推广,进一步加大了对扶贫开发的金融信贷支持力度,助力贫困县产业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贫困户收入增加,实现稳定脱贫。
前面更多地提到的是过去的一年我省民生实事资金保障落实的一些相关情况,接下来我们说说今年,2018年,问问马局长,与2017年重点民生实事资金安排相比,今年有一些什么样的变化,目前资金到位情况如何?
马局长:根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2018年省财政厅调整民生实事资金保障方式,2017年及往年重点民生实事资金来源,是在当年预算批复后,通过统筹部门年初预算资金安排当年重点民生实事,对当年重点民生实事资金的实施进度有一定影响。在编制2018年省级部门预算时,省财政厅足额保障2018年重点民生实事项目省级所需安排资金,并足额编列省级部门预算,保证部门预算批复后,资金能够及时分配下达,及时发挥效益。按照2018年重点民生实事实施工作方案,我厅已研究测算2018年重点民生实事落实预计数,初步预计,2018年全省重点民生实事总投资1164亿元,其中:财政资金989.8亿元(中央587.8亿元、省级88.3亿元、市县313.7亿元),自筹资金174.2亿元。据统计,1-4月份全省共落实资金706.3亿元,整体到位率60.7%。
记者:王厅长,节目一开始您就提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相对好理解,“量力而行”对于我省来说应该怎样贯彻落实?
王厅长:“量力而行”主要是强调民生可持续问题,也就是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注重当前成效,也要保持政策的稳定和可持续性。但是有部分地方为了提升政绩,忽视发展阶段,做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政策安排,引发了一些潜在的风险。比如,几年前,外省有个县依靠自然资源,经济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在全县范围内推行了“免费医疗”措施,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一跃成为全国的明星。然而,随着资源价格下降、行业不景气,当地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免费医疗”成为一个大包袱,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当地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最终也影响了当地人民群众享有更多其他民生福利。总体看,我省现行民生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保障能力是相适应的,全省范围内不存在普遍性的超越发展阶段的民生承诺,但有的地区也存在个别民生政策标准过高、民生工程负担较重等问题,需引起重视。下一步,在落实现行民生政策、保持现有标准的同时,我们将按照“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的要求,全面评估完善现行民生支出政策,严格规范新出台民生支出政策,避免出现“悬崖效应”,守住民生底线,合理引导预期,从而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民生需求。
记者:好的,谢谢王厅长,也谢谢马局长以及董处长做客我们的节目,期待我省的财政事业能够为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各位听友,各位网友,本期《对话民生》到这儿就结束了,感谢您收听收看,下期节目再见。
采访现场
王东伟厅长做客河南新闻广播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