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政部网站 | 发布时间:2012-08-07 09:38:54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批准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我国自本世纪初开始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目标是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这项改革是对我国传统国库管理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一份报告中认为“毫无疑问,这项改革的真正意义在于加强对预算支出的总体控制,改进公共资源分配,减少浪费和预防腐败。改革的成功表明中国独立进行的国库改革设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改革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牢固确立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在我国财政财务管理中的核心基础性地位,从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上促进了财税体制改革深化和公共财政体系的完善,保障了国家重大决策的有效实施。
截至2012年6月底,中央170个部门及所属1.4万多个基层预算单位,地方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本级、330多个地(市)、2800多个县(区),超过44万个基层预算单位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中央99个部门,地方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本级、320多个地(市)、2500多个县(区)、超过34万个执收单位实施了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央专项资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资金、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家电下乡补贴等体现国家重大政策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中央专项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中央财政依托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能够对每一笔资金的支付情况进行动态监控,极大强化了预算执行的事中监督,切实保证了资金所承载政策目标的实现。
10多年的改革实践,不仅验证了新的预算执行机制的优越性,也见证了改革取得的辉煌成就。
财政国库管理理念得到根本性转变。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推动了我国国库管理理念由传统国库到现代国库的历史性跨越。现代国库,不单指传统意义上的国家金库,更重要的是指财政代表政府控制预算执行,保管政府资产和负债的一系列管理职能。与传统国库相比,现代国库更加注重管理,强调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强调对预算执行全过程进行规范管理和有效监控;更加注重效益,强调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和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职能的内在要求,不断丰富和完善国库管理功能体系;更加注重服务,服务于财政宏观调控职能的发挥,服务于预算单位的管理需求,服务于民生资金的安全快捷支付需求等。伴随着对现代国库管理的认识不断提高、观念不断转变,极大增强了各方面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财政资金运行调控能力显著提升。通过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财政资金由过去各单位分散管理转变为财政部门统一管理,不仅财政资金调度能力发生根本改观,对各项重大支出的保障能力和财政理财能力得到根本性增强。在应对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过程中,新型资金运行调控机制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迅速有效地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和实施财政宏观调控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
财政资金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益得到明显提高。财政资金运行由“层层转”变为“直通车”,各类财政收入通过国库集中收缴方式直接缴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各类财政支出通过财政直接支付或财政授权支付方式,直接支付到最终收款人或用款单位,大幅提高了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率。同时,在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运行和支付需要前提下,通过市场化方式,对留存在国库中的间歇性闲置资金实施国库现金管理,增加国家财政收益的功能效果明显。
财政资金运行信息反馈的速度和质量得到根本性提高。通过建立新型预算执行信息生成机制,依托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和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基层预算单位每一笔收缴和支付交易信息,均可通过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自动生成,并实时传输到财政部门,财政收支运行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有了机制保障,财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有了更为及时、可靠的信息基础。
财政资金运行安全得到切实保障。通过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实现了财政部门对预算执行全过程的实时、明细、智能监控,每一笔预算资金的支付时间、金额、收款人账号、用途等30多项信息,全部纳入实时动态监控范围。通过对疑点信息实时智能化预警,确保了违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纠正,新机制纠偏、规范和警示作用日益显现。新型运行机制有效保障了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和规范性,强化了财政财务监管,增强了基层单位规范用款的意识,在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3月份召开的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提出,2012年底前县以上各级所有预算单位、有条件的乡级预算单位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目前,各地、各部门正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改革,确保如期完成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目标任务,使我国的国库管理水平始终保持在国际领先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