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日博备用网址网站!

中央人民政府  | 中国财政部  | 河南省政府  | 中国财经报

首页 / 财政要闻

88个指标描述公共财政建设进程

来源:财政部网站   |   发布时间:2012-07-09 09:35:07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于6月底发布的2007-2012六个年度《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报告(全国版)》,引起了业界的高度关注。该报告首次对全国公共财政建设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公布了2007年以来的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数。

  公共财政建设进程需要长期跟踪和不断完善

  “我们想把这个报告作为公共财政建设的一个路线图,评估公共财政建设进程,这是我们的志向,它对我国的公共财政建设具有参考性。”《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报告(全国版)》主编之一,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

  公共财政是一项新的制度安排。高培勇认为,要建立一个新制度,就要阶段性刻画出它的进展,这就需要综合评价的技术和综合评价的方法。《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报告(全国版)》课题组把公共财政建设综合评价指数分解为88个指标。“这就为我们提供了88条推进中国公共财政建设的线索和抓手,当把88个指标同时放在眼前的时候,你能看到哪个指标进展快、哪个指标进展慢,慢的有什么原因。假如这个原因是制度方面的,那么就用制度解决问题;假如是人的问题,那么就用人来解决问题。”高培勇说。

  提起如何使用《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报告(全国版)》,高培勇说,这份报告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展示了老百姓如何评价公共财政运作工作,也让大家知道了评价结果,这可以提供给政府部门参考,也可以由此反映出普通百姓特别是做抽样调查样本的地区百姓,对于政府工作的期待和评价。

  据了解,从2004年起,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就一直致力于运用综合评价技术对中国公共财政建设的进展状况进行定量描述与评价,其研究经历了理论研究、概念的基本界定和对公共财政的认识等几个阶段,由此出发构建了中国公共财政建设体系。在这个基础上,该课题组分别建设全国和地方层面的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然后,着眼于决策层面的需要,运用这个指标体系进行全国和地方建设的跟踪和分析,来系统地评估中国公共财政建设的状况。根据跟踪评估的结果,该课题组再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这个指标体系,努力使它达到更好的状态。

  公共财政建设情况是动态的,公共财政建设进程需要长期的跟踪和不断地完善,就此,高培勇透露,课题组会坚持这项研究,并且每两年推出一个地方版公共财政建设报告,每年推出一个全国版报告。

  这份报告兼具科学性、客观性、实用性

  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李俊生说,《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报告(全国版)》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非常高,“我认为,中国的财政改革已经超越了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现在需要规划未来财政改革的路径,这个报告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李俊生曾经参加国务院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的改革,当时他是赴河北省调查组的组长。“我当时最头疼的是采集的数据如何客观,并且怎样能采集到数据。当时我们的人很少,所以我深知其中的艰难。”李俊生说。

  在了解到《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报告(全国版)》课题组的主观数据来自于专门的数据调查公司,并听取了该公司有关负责人的介绍后,李俊生说:“这些数据是客观可信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安体富从2004年开始就参与了这个课题的开题工作,所以,他非常关注这个课题的进展。看了新发布的全套报告,安体富说,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对公共财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从1992年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现在,对什么是公共财政、公共财政的内容是什么,理论界还没有一个真正能达成共识的看法。“现在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专门对这个课题花大功夫、用长时间来研究,应该说在我国公共财政建设理论基础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安体富强调。

  安体富用“科学性、客观性、实用性”来评价这份报告。在科学性方面,它的指标体系有综合指标、四大类分项指标、十大因素指标,以及38个二级指标,共88个具体评价体系,考虑得非常全面、系统;在客观上,调查问卷做得相当不错,既反映了公共财政建设在不断地提高、不断地发展,同时,也显示出有的时候有下降,这才是客观情况;在实用性上,这个研究有运用价值,对整个工作有引导、指导作用。

  正在着力建设的公共财政制度究竟是什么样子

  当我们研究公共财政建设进展的时候,我们发现当前中国公共财政建设始终面临两个瓶颈的困扰,一是作为一种全新的制度安排,我们还不能完整而系统地描述公共财政的制度体系,二是作为一场深刻的制度变革,我们还不能适时而动态地刻画公共财政的建设进程,也就是说公共财政建设到底取得哪些进展,目前发展到什么程度,哪些方面进展大、哪些方面进展缓慢,我们无法作出相对准确的评价。这是《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报告(全国版)》主编之一、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税收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张斌提及课题开题的目的和初衷时的表述。

  现在,有了这份研究成果之后,上述情况可以得到具体描述了。张斌举了一系列例子:

  比如,九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2012年,满意度最高的是义务教育,满意度最低的是医疗卫生,市政、公共基础设置排在第二、第三位。如果看2007-2012年六个年度的整体排名可以发现,义务教育从2008年开始一直排在第一,医疗卫生连续六个年度都排在最后一位,这说明我国在公共服务中义务教育满意度比较高,而目前比较薄弱的环节是医疗卫生服务,这与大家的客观反映相互吻合。

  再如,在财政均等化的指标构成中,其中有一个指标,课题组在2012年的报告中,首先提供了2010年全国省级单位的人口财政支出和人均财政支出原始数据,然后,提供数据加工的结果,列出最高、最低省份的数据。最终,课题组给大家展示的是31个省份人均财政支出的系数,剔除北京、上海、天津、西藏、青海5个特殊省份以后的数据,展示出的是中国财政支出均等化状况的全貌。

  张斌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这份报告具体评价指标与数据来源:88个具体评价指标分成三种情况,第一种是32个客观指标,全部来自公开发表的统计年鉴和政府公报;第二种是31个主观指标,来自全国东中西部12个省份的12个地级市;第三种是25个参考指标,这类指标一般在短期内不会有变化,或者没有足够的数据来源,或者虽有数据来源但现在没有办法进行准确的打分,由于这些原因课题组没有把这种指标纳入考评范围,但在报告中尽可能给出原始数据,以便给大家在评价时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