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南省2006年财政决算和
2007年1-6月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2007年7月30日省十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上
省财政厅厅长李贵基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报告2006年全省财政决算和今年1-6月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2006年决算情况
2006年,在经济发展基础上,财政收支增幅较高,决算情况比较好。
各级人大年初批准的全省一般预算收入589.6亿元,预算执行中调增0.2亿元,调整后收入预算589.8亿元。实际完成679.2亿元,为预算的115.2%,增长26.3%。加上中央各项补助791.5亿元,调入资金11.7亿元,上年结转54.2亿元,动用上年结余安排支出16亿元,减去上解中央支出31.3亿元,全年收入合计1521.3亿元。
各级人大年初批准的一般预算支出890亿元,调整后支出预算1503.7亿元(调整项目见决算草案附表4)。实际完成1440.1亿元,为预算的95.8%,增长29%,增支324亿元。收支相抵,扣除增设预算周转金6861万元、调出资金4585万元,当年结余80.1亿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55.8亿元,净结余24.3亿元。
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省级一般预算收入46.7亿元,实际完成57.9亿元,为预算的124%,增长24.1%。加上税收返还补助43.7亿元,体制结算收入88.5亿元,中央专项补助62.3亿元,调入资金1.3亿元,上年结转13.8亿元,动用上年结余安排支出7.5亿元,全年收入合计275亿元。
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省级一般预算支出147.4亿元,调整后支出预算261.5亿元(调整项目见决算草案附表10)。实际完成247.3亿元,为预算的94.6%,增长18.7%。收支相抵,当年结余27.7亿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13.1亿元,净结余14.6亿元。
全省基金收入145.6亿元,增长52.2%;基金支出148.4亿元,增长55.8%,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收入增加较多。省级基金收入53.5亿元,增长23%;支出13.2 亿元,增长13.8%,主要是省级基金收入中养路费和公路客货运附加费追加市县41.1亿元。
全省预算外资金收入252.9亿元,支出242.3亿元。省级预算外收入113.8亿元,支出115.5亿元。
2006年全省和省级决算情况已在决算草案中说明,这里重点报告以下情况:
(一)基本建设和国债资金使用情况
2006年,全省基本建设支出119.2亿元,为预算的95%,增长10%,其中省级基本建设支出29.2亿元,为预算的93.4%,增长27.2%,重点支持了燕山水库和盘石头水库建设、洪汝河治理、郑汴快速通道建设、省广播电视发射塔迁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农村沼气推广、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金盾”工程等。
2006年,全省争取国债资金36.1亿元,其中国债补助31.6亿元,国债转贷4.5亿元。国债投资用于农林水和生态项目13.6亿元,能源项目3.9亿元,环保项目3.7亿元,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项目3.6亿元,城市基础设施项目2.5亿元,交通项目2.3亿元,教科文卫项目2.1亿元,公检法司项目1.3亿元,其他项目3.1亿元,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二)教育、科技、支农、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支出情况
2006年,全省教育支出233.2亿元,为预算的98.7%,增长24.5%,其中省级支出30.8亿元,为预算的98.4%,增长14.2%。按照促进教育公平的要求,着力支持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力度,缓解“上学难”问题。全省财政落实“两免一补”资金14.6亿元,春、秋两季分别资助学生619.5万人和661.6万人,基本解决了因贫辍学问题。全省落实6.5亿元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改造校舍123.7万平方米,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省级落实2.3亿元奖助学金、助学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金,资助高校和中等职业教育贫困生23万人次,初步建立了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全省科技支出17.2亿元,为预算的97.2%,增长27.2%,其中省级支出4.3亿元,为预算的93.6%,增长13%,重点支持了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杰出人才科技创新、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科技富民强县、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洛阳中硅高科、许继集团等重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等。
全省支农支出76亿元,为预算的98.9%,增长18.5%,其中省级支出9.8亿元,为预算的98.5%,增长5.6%,主要是省级新增支农支出主要用于补助县乡,支出不反映在省级。重点支持了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民工培训、测土配方施肥、饮水安全、农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防灾减灾及生产救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农业结构调整、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退耕还林和生态环境保护等,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全省医疗卫生支出61.4亿元,为预算的98%,增长46.9%,其中省级支出11.4亿元,为预算的95.7%,增长31.9%。重点支持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免费预防接种、医疗救治能力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等。
全省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和抚恤救济支出132.5亿元,为预算的98.6%,增长28.3%,其中省级支出20.5亿元,为预算的99%,增长2.1%,主要是由于破产企业减少,职工安置经费比上年减少9.8亿元。重点支持了做实养老金个人账户、调增养老金标准、促进就业再就业、提高城市低保补差标准、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完善五保供养制度、提高优抚对象待遇、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和政策性破产企业职工安置等。
(三)中央对我省转移支付及省对市县转移支付补助情况
2006年,中央补助我省一般性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合计316.1亿元,比上年增加83.1亿元;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转移支付27.5亿元,比上年增加11.3亿元。省对市县财力性转移支付共333.6亿元,比上年增加92.1亿元。
(四)省级超收安排情况
2006年,省级超收安排当年支出9.7亿元,主要用于:郑汴快速通道建设2亿元,新郑机场新航站楼建设1亿元,教育2.3亿元,科技7264万元,支农2759万元,医疗卫生4550万元,社会保障和抚恤救济1630万元,公检法司5507万元等。
(五)省级结余安排情况
2006年,省级当年净结余14.6亿元,其中:政策性专项结余7.6亿元,按规定用途使用;其他结余7亿元,安排支出5.2亿元,主要项目是: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3000万元,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等科技经费428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土地治理项目配套、小麦病虫害防治专项经费等支农支出8933万元,省疾控中心建设等医疗卫生支出6326万元,县级食品实验室建设2370万元,敬老院建设等社会保障支出2133万元,伏牛山生态旅游开发建设1.4亿元,新郑机场航站楼建设3500万元,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增加资本金2000万元,广播电视村村通配套等其他项目5751万元。上述支出安排后,当年实际净结余1.8亿元。
总体看,2006年全省决算情况较好,但财政基本保障能力低和财政困难状况仍没有根本改变,财政改革与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全省人均财政收支水平比较低,县乡财政平衡能力弱。偷逃骗税行为和收入混库现象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仍比较低。部门预算编制仍比较粗,专项资金预算需进一步细化。一些市县超收收入向教育、科技、支农支出倾斜不够。基金支出预算执行比例偏低,预算外资金管理比较薄弱。滞留、挪用和浪费财政资金现象时有发生,财政监督管理需进一步加强。化解县乡政府债务、控制财政供养人员增长难度很大。省审计厅对去年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认真审计,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一些问题已经整改和纠正,对个别地方和部门出现的挤占、滞留、挪用财政资金及配套资金不到位问题,已责成有关地方和部门整改。我们将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和规范财政收支管理,健全财政监管机制,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理财水平。
二、2007年1-6月份预算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全省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财政收支平稳较快增长,预算执行情况较好。
经各级人大批准,2007年全省一般预算收入767.2亿元。1-6月份完成431.2亿元,为预算的56.2%,增长28.6%。经各级人大批准的一般预算支出1351.8亿元,执行中,加上上年结转、结余和中央追加,截止6月底,调整后支出预算1407.1亿元,实际支出729.9亿元,为预算的51.9%,增长49.4%。
1-6月份,省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4.6亿元,为预算的53.7%,增长19.5%,增收收入主要来自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与价款收入、国有烟草企业所得税、郑西铁路建筑安装营业税等。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省级支出预算203亿元,执行中,加上上年结转、结余和中央追加,减去追加市县,截止6月底,调整后支出预算296.4亿元,实际支出149.8亿元,为预算的50.5%,增长63.6%。
上半年,各级财税部门坚持把提高预算执行质量放在突出位置,抓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机遇,严格依法依规组织收入,强化预算约束,加快支出进度,确保法定和“十大实事”等重点支出。预算执行呈现三个特点:一是经济发展为税收收入稳定较快增长奠定了基础,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实现利润分别增长24.1%、71.6%,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7.4%。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全省入库地方税收收入306.1亿元,增长34%,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25.8%、31.2%和44.6%。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为71%,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二是支出进度较快,法定和重点支出保障较好。截止6月底,全省一般预算支出完成调整预算的51.9%,比上年同期提高4.7个百分点,首次实现“时间过半、完成调整预算进度过半”。全省教育、科技、农林水事务支出分别增长46.6%、78.1%和57.1%。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分别增长1.2倍、72.1%。三是县域税收增幅较高,涉农支出增加较多。截止6月底,全省108个县(市)税收收入增长41.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7.9个百分点,其中34个县(市)税收收入超亿元,86个县(市)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比上年同期有所提高。县级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8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5.9个百分点。
在认真组织预算执行的同时,按照省委和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要求,上半年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不折不扣落实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等惠农补贴政策。根据国家统一部署,今年我省继续对农民实施粮食直补等七项补贴,增加棉花良种补贴。为简化程序、建立惠农补贴兑现快速通道,从2007年开始采取“一折通”(“一卡通”)办法兑现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等惠农补贴,即在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网点)为每个农户开设固定的补贴存款零余额账户,各项惠农补贴逐步通过这一账户直接兑现给农民,存款折(银行卡)一次发放,多次、多年使用。在补贴兑现过程中,坚持“一分钱也不能少,一天也不能耽误,一户也不能漏掉”原则不动摇,把农民满意作为最高标准,抓住政策宣传、清册编制、张榜公示、补贴兑现等关键环节,强化督导检查和信访处理。截止6月底,全省实际兑现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39.5亿元,比上年增加13.8亿元,增长53.7%,兑现金额为历年最多,进一步促进了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此外,省财政还及时拨付其他六项惠农补贴6.5亿元,为各项补贴如期兑现到位创造了条件。初步测算,2007年全省实际落实八项惠农补贴将超过46亿元。
(二)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提前研究测算,合理拟定方案,足额落实资金,加强督导检查,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等政策在春季学期顺利实施。截止4月底,全省财政落实资金15.9亿元,1262万农村中小学生免费上学,657万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70万贫困寄宿生享受生活补助,资助学生数和投入资金量均居全国首位。全省春季农村中小学生均免杂费补助达91.9元,比改革前“一费制”杂费标准提高83.8%。此外,省财政还筹措下达更新配置课桌凳资金6亿元,支持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三)支持就业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资金监管,及时安排拨付资金,支持市县落实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省级拨付就业补助资金7.1亿元,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拨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市低保对象和优抚对象补助等资金34亿元,保证社会保障对象基本生活。拨付五保供养补助资金7359万元和敬老院建设资金1亿元,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全省落实农村低保资金4.3亿元,低保对象人均最低补差标准由20元提高到30元。同时,加强筹资核查监督,足额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资金25.4亿元,试点县(市、区)由76个扩大到143个,缓解农民看病难的政策机制进一步完善。
(四)加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力度。在尽早下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各项资金的同时,研究加快黄淮四市发展财政政策措施。设立黄淮四市发展资金,在原定支持13个经济困难县发展专项资金基础上,从2007年起每年增加2亿元,执行到2010年,重点支持黄淮四市所属县(市、区)工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业项目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省对黄淮四市一般性转移支付45.6亿元,比上年增加12亿元,其中:对四市本级补助5.6亿元,增加1.6亿元;四市所辖县(市)中有21个补助额在1亿元以上。减轻黄淮四市本级配套压力,省补助四市本级义务教育免杂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配套资金1.7亿元。
(五)着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按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要求,突出重点,完善财税政策。一是支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省级安排5000万元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集中支持南阳二机石油(装备)集团等重点企业重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集中科技资金4100万元,支持重大公益类科研项目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二是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在继续支持农业、工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同时,开展文化强省建设大型调研活动,研究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财税政策,省级落实1.5亿元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1.6亿元伏牛山生态旅游开发建设资金,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加快发展。三是支持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认真落实“土地新政”,规范国有土地收入管理,提高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完善资源税政策,推进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支持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六)不断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按照细化、规范、透明、科学的要求,积极探索,创新财政管理制度。一是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引入总人口因素测算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移支付,规范省对市本级转移支付,并将省对县一般性转移支付的80%作为基数固定下来,增强预算编制的规范性、完整性和科学性。二是细化部门预算。对省科技厅、交通厅、水利厅专项支出全部细化到项目和单位,其他省直单位细化项目达50%以上;省工商局、地税局、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药品监管局4个垂直部门预算细化到县级单位,专项支出70%细化到项目单位,为强化预算约束、加快预算执行奠定了基础。三是规范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对企业自主创新资金、公益性科研项目资金、困难县发展资金、40个畜牧重点县资金等实行公开招标或专家匿名评审项目,按项目定资金,不搞平均分配,同时跟踪问效,按效益确定后续资金安排,初步探索出了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的有效途径。四是严格行政事业资产清查。对全省47234个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和专项审计,基本澄清了家底,为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奠定了基础。此外,规范津贴补贴工作进展顺利,基本实现了行政机关公务员收入与掌握的行政权力和占有的国有资产脱钩的目标。
下半年,我们将继续密切关注和跟踪分析财政经济形势,改进和完善财政管理,努力增收节支,确保圆满完成全年预算任务。
一是依法组织收入。认真落实节能减排等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支持中部崛起财税政策,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收入征管和评价机制,坚持依法征税,规范非税收入征管,促进收入结构优化和质量提高。合理确定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取标准和缴纳方式,确保应收尽收。坚决打击偷逃骗税行为,认真纠正收入混库现象,严肃查处收过头税或虚收空转财政收入问题。
二是确保重点支出。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确保工资、津贴补贴及时发放和“十大实事”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支出。各级超收收入分配重点向教育、科技、支农支出倾斜。及时拨付资金,支持抗灾救灾,确保灾区群众生产生活。足额落实资金,支持扩大就业再就业,提高养老金标准,保证社会保障对象基本生活。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加快城市社区卫生事业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全面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支持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加快支出进度,使有限财政资金尽早发挥效益。
三是强化财政监管。开展“十大实事”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支出使用情况专项检查,确保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扩大政府采购和投资评审规模,完善公开招标和专家评审项目机制,逐步实施绩效考评和问责制度,增强专项资金分配使用的透明度和科学性。加强支农资金整合和监督管理。规范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认真落实《河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严格实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财政统一管理和“收支两条线”制度,巩固规范津贴补贴成果,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逐步完善实时监控、综合核查、整改反馈、跟踪问效的财政监督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我们将在省委的正确领导和省人大的监督指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务实进取,开拓创新,为加快“两大跨越”、推进“两大建设”,实现中原崛起、构建和谐中原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