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日博备用网址网站!

中央人民政府  | 中国财政部  | 河南省政府  | 中国财经报

首页 / 财政数据

关于河南省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来源:预算处   |   发布时间:2008-05-25 10:56:09

分享到:
—2008年1月16日在河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省财政厅厅长  李贵基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河南省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全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7年,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财政收支实现新突破,预算执行情况比较好。
  (一)全省一般预算收支完成情况
  1.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61.5亿元(快报数,下同),为预算的112.2%,增长27%,增收183.1亿元,是收入增加最多的一年(收入详细情况见一般预算收入完成情况表)。
●分级完成情况
省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5.4亿元,为预算的117.1%,增长31.1%,占全省一般预算收入的8.8%(收入详细情况见省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情况表);
省辖市本级与市辖区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58.9亿元,为预算的111.9%,增长25.3%,占全省一般预算收入的53.3%;
县(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27.2亿元,为预算的111.6%,增长28.5%,占全省一般预算收入的37.9%。
●分项完成情况
全省地方税收收入完成624.5亿元,增长32.6%,增收153.5亿元。其中:增值税完成130亿元,增长22.8%;营业税完成184.2亿元,增长28.5%;企业所得税完成102.7亿元,增长48.1%。
全省非税收入完成237亿元,增长14.3%,增收29.6亿元,其中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收入增收13.3亿元。
在组织收入工作中,坚持把优化收入结构放在突出位置,严格依法组织收入,强化税收征管,规范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达到72.5%,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财政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2.全省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868.4亿元。全省一般预算收入861.5亿元,加上中央各项补助1018.9亿元、预算外调入资金7.7亿元、上年结余结转79.3亿元,减去上解中央支出32.4亿元,全省收入总计1935亿元。全年实际下达支出预算1926.8亿元,完成1868.4亿元,为调整预算的97%,增长29.7%,增支427.3亿元,完成预算进度和支出增加额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支出规模由上年全国第6位上升到第5位(支出详细情况见一般预算支出完成情况表)。
●分级完成情况
省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22.9亿元,为调整预算的95%,增长30.6%,占全省一般预算支出的17.3%(支出详细情况见省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情况表);
省辖市本级与市辖区一般预算支出完成655亿元,增长20.8%,占全省一般预算支出的35%;
县(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890.5亿元,增长36.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7个百分点;占全省一般预算支出的47.7%。
●法定支出完成情况
初步计算,2007年全省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32.3%,教育、科技、农业支出均大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法定支出保障比较好。
教育支出完成363.5亿元,增长42.3%;
科技支出完成24.9亿元,增长47.1%;
农业支出完成153.4亿元,增长39.4%。
  预算执行中,严格按预算控制支出,坚持均衡支出,确保重点支出。全省财政筹措落实十大实事资金245.4亿元,比上年增加71亿元,群众更多地享受到了经济发展成果。
2007年,全省基金预算收入270.8亿元,增长85.4%;基金预算支出262.4亿元,增长76.8%,主要是土地收入政策调整,土地有偿使用收入收支增加较多。省级基金预算收入72亿元,基金预算支出18.1亿元,主要是省级养路费、客货运附加及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大部分补助市县。
全省预计可以实现收支平衡,目前正在汇编收支决算,待与中央结算后,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
  (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
增加惠农补贴。新增油菜良种等7项惠农补贴,对农民补贴项目达到14项。实行“一折通”(一卡通)兑现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等补贴,建立发放补贴快速通道。全省实际落实惠农补贴54.7亿元,比上年增加24.2亿元,其中: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39.5亿元;小麦、玉米良种和农机购置补贴4.5亿元;生猪、奶牛补贴5.1亿元,促进了农民增收、粮食增产和生猪等农产品生产。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省财政落实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6亿元、产粮大县奖励资金12.7亿元,支持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落实畜牧业重点县发展资金3000万元、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2.2亿元、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资金2.2亿元,支持畜牧业加快发展。落实农业结构调整资金2.4亿元、参股经营资金1.2亿元,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筹措资金,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和提高农民素质。
●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落实39.6亿元,支持改造建设农村公路、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户用沼气。落实2.4亿元,对70座病险水库进行改造。落实2.6亿元,支持配备文化下乡流动舞台和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等工程,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在温县、项城、邓州开展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试点。完善村级经费保障机制。落实资金5265万元,支持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
  (三)支持改善民生情况
●支持解决就学问题。落实“两免一补”资金37.6亿元,对1262万农村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国家课程教科书费,并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落实22.2亿元,为748万农村中小学生统一配置课桌凳、充实图书教学仪器设备、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校舍维修改造补助标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同时,落实9.7亿元,实施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24万名本专科院校学生和89.5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获得资助。
●支持解决就医问题。落实25.4亿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区)由76个扩大到143个,参合农民达6101.8万人。落实3.5亿元,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落实2.9亿元,支持改造、建设乡镇卫生院及县级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落实3.1亿元,对艾滋病病人免费救治和致孤人员生活救助。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改善。
●支持解决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落实就业补助16.3亿元、小额担保贷款基金和贴息补助2.3亿元,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和进城农民工就业,扶持高校毕业生等自主创业。落实64.7亿元,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推进做实个人账户,并从10月1日起实行省级统筹,204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落实22.6亿元,提高城乡低保人均月补差标准, 259万农村低保和138万城市低保对象受到补助。落实6.1亿元,48万五保供养对象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集中供养率达到30%。落实2.8亿元,支持建立廉租住房保障制度,缓解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落实7亿元,支持省属六大国有煤矿棚户区改造。落实9.8亿元,对大中型水库移民发放后期扶持补贴。落实5588万元,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惠及9.3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支持维护公共安全。落实公共安全支出119亿元,保证政法工作重点支出需要,提高县级政法机关公用经费保障标准,改善基层执法办案条件,促进社会稳定。落实1.8亿元,支持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省财政落实5.2亿元,支持煤矿安全技术改造,促进安全生产。
●支持缓解价格上涨对民生影响。省财政落实4.3亿元对渔业、林业、城市公交、出租车司机等行业和群体给予油价补贴,落实2亿元对城市低保人员和家庭经济困难大中专学生等给予生活补贴, 缓解油价和猪肉等消费品价格上涨对群众生活的影响。
支持抗灾救灾。省财政落实6.7亿元,对受灾地区给予财力补助,支持灾民紧急安置、灾后卫生防疫、倒房重建、水毁道路修复、生产救灾等,促进灾区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四)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情况
支持自主创新。省财政安排1.2亿元支持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重点企业研发中心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安排5400万元集中扶持中信重机等16家企业重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支持节能减排。累计落实财政资金34.3亿元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1.14亿美元,支持县级以上城市、县城全面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落实7.7亿元,对淘汰落后产能的地方给予奖励。落实5.2亿元,支持重点流域、行业、企业污染防治。全面开展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规范土地收入管理,完善资源税政策,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支持生态建设。省财政落实8.7亿元支持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公益林建设等,筹措13.5亿元支持地质环境治理和遗迹保护、煤炭沉陷区治理等,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筹措利用外国政府贷款、赠款,实施造林项目和城市综合治理。
支持文化、旅游、金融等服务业发展。省财政累计投入 12.6亿元,支持建设省艺术中心、省体育中心和省广播电视发射塔,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后劲。安排20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筹措1.6亿元,推进伏牛山生态旅游整体开发和旅游宣传促销。累计落实5亿元支持新郑机场新航站楼建设,新筹措4000万元民航发展补助资金,促进航空运输市场发展。全省落实15.2亿元增加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信社资本金,支持筹建城市商业银行,并强化金融机构财务监管,促进地方金融企业做大做强。
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省财政落实工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1.4亿元,支持重点企业和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落实企业关闭破产补助15.9亿元,推进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增加省中小企业担保中心注册资本,对郑州宇通等10家民营企业给予奖励,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落实出口退税49.4亿元,支持开展第二届中博会等大型经贸活动,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五)支持区域协调发展情况
完善省对市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转移支付力度,省对市县财力性一般转移支付128.3亿元,增长93.4%。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促进财力配置向人均支出水平低的地区倾斜。全省有43个县财力性一般转移支付增加5000万元以上,其中10个县增加1亿元以上。
完善扶持县域经济发展政策。省财政安排2亿元,支持13个困难县产业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落实23.3亿元,对县(市)税收收入增加、收入结构优化、保障法定和重点支出、控制财政供养人员等给予奖励,鼓励县(市)加强财政管理,加快经济发展。全省有97个县(市)一般预算收入超亿元,其中20个超5亿元,巩义、登封、栾川、禹州4个县(市)超10亿元。加上转移支付增加,所有县(市)一般预算支出均超过4.2亿元,其中23个超10亿元。
完善扶持黄淮四市发展政策。设立黄淮四市发展资金,支持四市工业集聚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业项目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省对四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68.2亿元,比上年增加34.5亿元,占全省增量的55.7%。补助四市本级农村义务教育免杂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配套资金1.7亿元。黄淮四市一般预算支出增长34.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9个百分点。
完善扶贫开发机制。落实9.4亿元,支持实施整村推进工程、搬迁式扶贫和劳务培训,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劳动力转移。
●落实5亿元,支持建成郑汴快速通道,推进郑汴一体化建设。
  (六)加强财政管理情况
细化预算编制。将省科技厅、交通厅、水利厅专项支出年初基本细化到项目和单位,其他省直单位细化项目达50%以上;省工商局、地税局、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4个垂直部门预算细化到县级单位,70%专项支出细化到项目单位,为增强预算约束、提高预算执行质量奠定了基础。
深化财政管理改革。扩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省市两级和126个县(市、区)实行改革。省级开展公务卡管理试点,增强公务支出透明度。完善政府采购和财政投资评审制度,全省完成政府采购200亿元,占财政支出的10.7%;评审政府投资234.5亿元, 审减资金41.4亿元。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公务员收入与单位占有的国有资产和掌握的行政权力基本脱钩,初步实现“规范秩序、缩小差距”的目标。
规范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对扶持企业自主创新资金、重大科技和公益性科研专项资金等实行公开招标,对支持困难县、畜牧业重点县、黄淮四市发展资金等实行匿名评审,按项目定资金,不搞平均分配,并跟踪问效,按效益确定后续资金安排,初步探索出了专项资金管理的有效途径。
强化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对全省47234个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和专项审计,澄清了家底。制定《河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为提高行政事业资产使用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奠定了基础。
加大财政监督力度。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监督。组织开展十大实事资金落实、重点专项资金使用、涉农资金管理、乡镇财务管理、非税收入收缴等专项检查,规范财政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007年的成绩,是在近年来财政改革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回顾过去五年,在省委正确领导和省人大、省政协监督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强化财政职能,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全省财政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财政实力迈上新台阶。全省一般预算收入由2002年的  296.7亿元增加到861.5亿元,年均增长23.8%;一般预算支出由629.2亿元增加到1868.4亿元,年均增长24.3%,由全国第8位上升到第5位,是我省财政收支增长最快的时期。县均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亿元,县均一般预算支出达到8.3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2.9倍和3倍,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政府与农民分配关系发生历史性转变。坚持“多予少取”,认真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2005年在全省提前一年免征农业税,结束了两千多年来农民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实施并不断加大惠农补贴力度,大幅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发展投入。农民由农村税费改革前每年缴纳各类税费100多亿元变为得到政府直接补贴50多亿元,享受到了更多改革发展成果。
保障和改善民生成效显著。坚持以人为本,优化支出结构,增加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投入。五年来,全省累计用于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支出分别达到1088.9亿元、934.2亿元、281.8亿元,逐步建立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等改善民生长效机制,是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综合运用财政贴息、补助、奖励等杠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省市县财政体制,建立省对市县财政激励约束机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初步建立了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机制。不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财政投资评审、“收支两条线”、乡财县管等财政改革,财政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透明度进一步增强。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省人均财政收支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改善民生需求与财力供给之间的矛盾仍比较突出,基本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越权减免税和偷逃骗税行为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收入征管有待进一步完善。专项资金预算还不够细化,财政资金不足与浪费并存,截留、挪用和滞留财政资金等现象时有发生,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财政监督管理需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
  二、2008年财政预算安排情况
  (一)2008年财政工作和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
2008年,全省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财政收入具备稳定增长经济基础。改革资源税和耕地占用税制度等将增加部分收入。但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增值税转型试点、个人所得税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提高、节能减排税收优惠等,将影响收入增长。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和改善民生等需要增加支出较多,增支压力很大。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财政工作和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继续落实稳健财政政策,坚持增收节支、统筹兼顾、留有余地的方针,科学理财、民主理财、依法理财,发挥财政调控职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财政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强财政科学管理,提高财政管理绩效,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2008年预算安排政策要点
●积极稳妥安排收入计划,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适当高于生产总值增幅。
●优先保工资,保运转,保十大实事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支出需要。
●教育、科技、农业支出按法定要求增长。增加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文化发展支出。加大节能减排、环保和林业生态建设投入。保障公共安全支出。
●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增长。
  (三)2008年一般预算收入指导性计划
综合考虑经济增长和税收政策调整等因素,2008年全省一般预算收入指导性计划为增长15%。各市县根据当地实际,妥善安排本级收入预算增幅。
  (四)2008年省级预算安排
  1.省级一般预算收入安排82.9亿元,增长10%
●省级税收收入安排30.9亿元,增长5.7%,其中增值税5.6亿元,增长14.8%;营业税4.4亿元,增长15.1%;企业所得税20.9亿元,增长1.8%,主要是省级收入中内资企业所得税占比较高,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后,内资企业所得税税率下调对省级税收影响较大。
●省级非税收入安排52亿元,增长12.7%。
  2.省级一般预算支出安排245亿元,增长20.7%
省级一般预算收入82.9亿元,加上体制结算收入162.1亿元,可安排收入245亿元,全部安排支出。
●工资福利及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85.7 亿元,占35%,增长17.2%;
●商品和服务支出14.9亿元,占6.1%,增长16.8%,主要是公用经费标准提高;
●专项支出97.8亿元,占40%,增长15.2%;
●行政性收费、专项收入安排支出和政策性列支返还支出46.6亿元,占18.9%,增长44.9%,主要是郑西铁路营业税返还和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收入安排支出。
  3.省级重点项目安排情况
省级新增财力主要用于调整住房公积金标准、增加人员经费、提高公用经费标准、保障法定支出增长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支出,其他专项支出略有增长,支出安排很满,执行中将从紧把握(各支出科目安排详见预算草案)。
●按照省人大确定的财政经常性收入口径计算,2008年省级财政经常性收入比上年增长11.7%。法定和重点支出安排情况是:
教育支出34.6亿元,增长16%;
科技支出4.9亿元,增长16%;
农业支出16.2亿元,增长16%;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4亿元,增长16.4%;
医疗卫生支出9.4亿元,增长15%;
计划生育支出8401万元,增长15%;
社会保障支出27亿元,扣除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增长15%;
公共安全支出13.5亿元,增长27%;
环境保护支出3525万元,增长15%。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安排了部分专项资金:
基本建设资金8亿元;
新农村建设资金2亿元;
林业生态省建设资金3亿元;
工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贴息2.5亿元(含基本建设建设资金7000万元);
企业自主创新资金5000万元;
节能减排奖补资金3000万元;
第三产业发展扶持资金3000万元;
新郑机场新开航线航班培育专项资金2000万元;
偿债准备金1.8亿元。
  三、2008年财政工作重点
  2008年,坚持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完善财政管理,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强化完善支农惠农政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继续实施粮食直补等惠农补贴,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对农民购买国家规定品牌和型号家电给予直接补贴。开通农民补贴网,增强补贴透明度,完善补贴发放机制,确保农民得到实惠。
●落实粮食、生猪、奶牛、油料生产财税扶持政策,支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健全动物防疫和农(林)业病虫害防治体系,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增加水库除险加固投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完善贴息、补助、参股经营等政策,支持优质粮食、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促进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整合涉农资金,增加农村饮水、道路、沼气、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投入,支持分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立化债激励约束机制,全面开展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试点。
  (二)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落实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有关政策。在免学杂费基础上,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向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提高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小学达到230元、初中达到375元。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小学、初中由在校期间每生每天1元分别提高到2元和3元。
●从2008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全面落实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三)支持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标准由每人50元提高到100元,其中财政补助由40元提高到80元,并进一步强化资金监管,改善医疗服务,确保参合农民受益。
●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将地方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企业未参保退休人员纳入当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
●增加城乡医疗救助投入,促进医疗救助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衔接。
●加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投入,创新投入机制,支持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个体系建设。
  (四)推进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
●增加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支持逐步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等公益文化设施,继续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全民体育健身工程,支持基层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和保护国家重点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筹措落实资金,支持加快省体育中心游泳跳水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开封古城墙保护等重大文化项目建设。
●落实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财税政策,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管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升级。
  (五)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投入,促进社会和谐
●加大就业再就业投入,落实减免税费、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扶持政策,支持完善创业服务体系。
●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完善省级统筹和做实个人账户,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提高城乡低保对象补助标准,人均月补差标准城镇由不低于70元提高到不低于95元,农村由不低于30元提高到不低于40元。
●提高农村五保对象年人均最低供养标准和集中供养率,分散供养由1000元提高到1100元,集中供养由1200元提高到1400元,集中供养率由30%提高到40%。
●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完善住房公积金政策,筹措廉租住房保障资金,支持缓解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足额落实财政资金,强化监督管理,支持全面完成省属六大国有煤矿棚户区改造工程。
  (六)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经费保障机制,强化社会管理服务
●健全政法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基层政法基础建设,按照收支脱钩原则保障政法部门开展重点业务工作所需经费,建立诉讼费收费办法改革后法院经费保障长效机制。
●完善煤炭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制度,支持煤矿安全技术改造。
 ●落实资金,支持完善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七)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支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创新科技资金管理,集中资金支持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加快重点领域科技创新。落实财税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增加自主创新投入,推动产学研有机结合,支持重大科技专项顺利实施。
●支持林业生态省建设。多方筹措资金,支持实施国家和省级重点生态工程、林业产业工程和重点公益林管护。完善退耕还林政策。
●支持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采取以奖代补、强制政府采购等方式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和技术创新、污水管网和污染减排监管体系建设等,鼓励淘汰落后产能。落实循环经济发展政策。支持加强重点流域、区域和行业的环境综合整治。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进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
●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完善财税政策,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和非公有制经济、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继续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强化金融财务监管,支持地方金融企业改制重组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八)完善财税政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及时兑现落实县域经济发展奖励资金,完善产粮大县、畜牧业重点县、困难县扶持政策,落实54个县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壮大。
●完善省对市县财政奖励政策,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市县财政科学发展。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创新扶贫开发机制,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健全省对市县一般转移支付办法,落实黄淮四市等发展扶持政策,探索建立县(市)最低财政支出保障机制,增强困难市县财政保障能力,推动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九)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依法组织收入。坚持依法征税,强化税收筹集财政收入主渠道作用,提高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从严控制减免税,严厉打击偷逃骗税等违法行为。加强和规范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收入和处置收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严格预算管理。扩大省级细化部门预算试点,在县(市)全面实行部门预算制度。将新增资产配置纳入部门预算。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主要用于支付改革成本和社会保障等支出。编制政府债务预算。强化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主体责任,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和均衡性。
●深化财政改革。继续扩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省级全面推广应用公务卡,市县开展公务卡改革试点。将中小学生免费教科书、药品等关系群众利益的项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开展专项支出项目预评审试点,强化财政投资评审职能。支持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
 ●加强财政监督。严格依法理财,健全财政资金运行全程监督机制。强化财政支出绩效监督,重点加强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资金监督检查。开展政府采购执行情况和彩票资金管理专项检查。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监督。强化县乡财政监管职能。严肃财经纪律,制止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政府。健全财政政务公开制度,自觉接受人大和社会各方面监督。
  各位代表,2008年财政工作任务繁重。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努力完成2008年收支预算和各项财政工作任务,为加快开创中原崛起新局面做出新的贡献!